特色工作
工作过程系统化
当前位置: 首页 -> 特色工作 -> 工作过程系统化 -> 正文

“建筑安全”课程改革案例

作者: 发布时间:2024-04-30

1.课程简介

  “建筑安全”是安全工程专业的一门核心必修课,是一门政策法规及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内容涵盖建设工程安全相关法律法规、施工操作安全技术、垂直运输机械、安全用电、建筑施工伤亡事故调查与案例分析等方面。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掌握建筑基本结构、建筑建设程序和建筑施工过程,熟悉国家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及法律法规体系。学生具备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建筑施工安全技术以及建筑施工事故分析与处理能力,具备基本的建筑安全方案设计能力,以及良好的沟通水平与团队协作能力。

自2021年开始,对本课程进行工作过程系统化改革。2021年3月获批院级教改课题,2021年10月获批校级教改课题。

2.课程改革背景

  根据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近十年建筑行业安全事故数据来看,建筑行业具有安全事故频发、牵涉面广以及事故伤亡人数多的特点,目前仅低于煤炭行业,属于高危行业。建筑安全事故频发给国家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给很多家庭带来了不可挽回的伤痛。

  安全工程是理、工、文、法、管、医等学科的新兴、综合、交叉学科,这要求安全人才必须具备宽厚的知识背景,不仅要掌握扎实的安全工程理论知识,更要了解所从事行业的工程技术知识。将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以职业需求为导向,教师在教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应重视工程实践技能的培养和提高,这正是工程教育模式下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安全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之一是建设项目管理人才,随着国家基建、地产行业如火如荼的发展,一大部分毕业生将在建设一线生产领域工作,负责对项目施工工地上大量建筑工人的管理,由此,安全生产问题也是摆在毕业生面前的重要问题,不仅要关注自身安全,更要密切关注安全生产知识相对匮乏的建筑工人的安全。

  “建筑安全”是一门传统的理论教学学科,同时本门课程是一门管理类的学科。课程主要内容是在了解建筑工程基本知识基础上,熟悉国家建设工程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以工程建设参与各方主体的安全责任为主线详细介绍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施工现场危险源辨识与控制、施工安全技术、施工现场安全保障与管理、施工安全检查与评价等,将建筑施工安全“技术”与“管理”有机结合。这样一门重要的课程,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学生积极性低、重视程度不足、知识掌握浮于表面等情况,极大地阻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建筑安全”不仅涉及通用安全技术和安全管理,又涉及建筑行业与建设工程具体工艺技术标准以及国家政策、法律法规,教学内容多、知识面广、知识点密集,学生难以全面深入掌握。

二是,传统课堂讲授难以调动学生积极性。在目前大多数的教学方法中,教师在给学生采用的还是以讲授为主,采用我国传统教育模式的教学目标: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以知识为本位。这种授课模式下,即使学生把老师所授的内容理解了,也只是把知识停留在书本上,没有真正去体会安全管理在实际工程中的重要性。

三是,缺乏充足的课堂讨论交流导致教学效果差。“建筑安全”课程内容是“技术”与“管理”的有机融合,涉及土建工程、建筑机械等具体的安全工程技术,同时又是法规、标准、评价、检查等安全管理的具体应用,课程涵盖内容广,知识点多。在课时较少情况下,为满足教学安排,往往加快教学进程进行大量讲授,课堂讨论交流安排时间过少,学生不能全面深入掌握相关内容,导致教学效果与期望值存在较大差距。

四是,考核方式单一,学生重心放在理论考试上。过程性考核占比较小,考核内容以出勤、作业等为主,无法体现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期末考试命题也以对理论知识点的记忆性掌握为主,无法体现课程的实用性。

课堂教学是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环节,探讨和设计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营造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有限学时内完成课程教学内容让学生掌握和理解并培养其工程应用能力,尤为重要。

  目前,探索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模式改革颇受瞩目,该模式把企业真实工作过程引入课程教学,围绕工作过程进行重构,开发出基于企业真实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情境,并依照工作过程中的职业要求进行教学的模式已被广大高校教师所接受和推崇。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教学改革,融合了工学交替、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理念,体现了专业能力培养的本质,因此在“建筑安全”课程中引入该模式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有利于培养应用型人才。

3.课程改革思路及实施情况

1.改革教学理念,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思想构建了五大教学情境

  工作过程系统化强调的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为载体的人的全面发展”,是课程内容序化的一种范式。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主要步骤如下:一是根据专业对应的工作岗位及岗位群找出典型工作任务,并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二是根据工作所需能力强弱,把实际的工作过程中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整合,形成综合能力领域;三是按照专业成长规律和认知学习规律,对行动领域所需的知识体系进行重构;四是对行动领域进行3次以上的教学化处理,形成具有3个以上的有逻辑关系的学习领域,并用于教学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学习情境设计。

  这种经过工作过程处理的教学设计强调通过比较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类似于工作的学习情境中实现理论知识的迁移、内化,促使学生自觉去思考,最终学会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从传统的以知识教授为中心转移到以能力培养为中心,课程内容较好地支撑毕业要求,培养过程中全程跟踪评价和过程性评价。本次“建筑安全”教学改革根据建筑行业安全管理特点,用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理念开展授课将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管理能力。

  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步骤,通过走访建筑施工企业和相关政府部门,同时与建筑行业安全管理从业者进行交流,确定了建筑行业对安全工程毕业生从事岗位的具体工作需求,之后对其工作任务进行了分解,具体如图3.67所示。

图3.67 岗位需求及工作任务分析图

  之后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思想,根据岗位需求及工作任务,确定了专业核心能力,接着确定了学生的学习领域,具体如图3.68所示。

图3.68专业核心能力与学习领域分析图

  最终确定了安全工程专业学生的五大学习领域,分别是“建筑施工行业特点现状”、“建筑施工行业政府监管”、“建筑施工通用作业安全管理”、“建筑施工专项工程安全管理”及“建筑施工辅助工程安全管理”。

重复的工作步骤是:熟悉对象→确定对象→分析对象→制定措施→形成文本。熟悉对象,即工作中通过项目资料获得并熟悉任务;确定对象就是根据获得的信息确定安全管控对象是土石方施工还是脚手架施工等;分析对象就是对管理对象的危险性剖析,如临电施工,就是对现场进行用电危险性的分析;制定措施就是结合前期的危险性分析制定科学合理的措施;形成文本就是形成安全管控方案。具体的学习情境设计见图3.69。

图3.69 《建筑安全》课程学习情境设计

2.加强课程团队建设,提升团队教学能力

  经过两年的建设,《建筑安全》课程团队以专业带头人王旭教授为引领,以青年教师为中坚力量,在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方面基本合理,经过建设,现课程团队结构如表3.31所示:

  课程团队教师国家注册安全工程师占比100%,所有教师均有企业工作经验或企业实习经验,并开展了多项企业横向课题服务,其中最近的一项企业服务为金额20万元的《沈阳辉山经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安全工作规范化建设与提升》服务合同,该合同主要服务对象为辉山集团下属工程建设子公司(包括房屋建筑公司、市政工程公司等),与本门课程相关性非常高,同时教师团队中其他成员也有相应的企业横向合同,合同额累计近50万元。此外,项目负责人获批实验室基金1项。团队教师通过横向课题、企业挂职锻炼等方式,不断丰富自身的实践经验,积累了实际的工程案例,理实结合能力得到了进一步锻炼,及时掌握了行业的前言动态,并为提高教学效果打下坚实基础。

  教学改革过程中,课程团队成员按照各种分工,积极参与互听课、磨课及集体备课,通过线上、线下研讨相结合,及时对改革过程进行纠偏与总结,课程团队讨论照片如图3.70所示。

图3.70 课程团队集体备课照片

  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所有教师近两年教学质量均为A,所有教师均通过国家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其中项目负责人成功增项注安建筑施工安全方向以及二级安全评价师资格证书,进一步增强了建筑安全领域理论教学能力。项目负责人还获得学校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的好成绩(如图3.71所示),团队教师带领学生参加大创训练项目及大创竞赛5项,获得省级竞赛二等奖一项、一等奖一项。

图3.71项目负责人参加基本功大赛照片

3.优化教学内容,让学生忙起来

  结合前期的企业调研教学团队围绕学生所需的能力开展了教材解构与重组,再次强化学生应具备的各项专业核心能力,改革后的教学内容学时分配如表3.32所示。

表3.32 改革后学时分布


情境一

情境二

情境三

情境四

情境五

工作流程1:熟悉对象

1学时

1学时

2学时

3学时

2学时

工作流程2:确定对象

1学时

1学时

2学时

6学时

3学时

工作流程3:分析对象

1学时

1学时

2学时

4学时

2学时

工作流程4:制定措施

1学时

1学时

2学时

2学时

1学时

工作流程5:形成文本

1学时

1学时

2学时

3学时

2学时


4.改变教学方法,让课堂活起来

  随着国家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逐步重视,传统 “填鸭式”教学不利于学生学以致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本次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改变传统的纯理论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对学生进行了分组,为每个小组分配了具体的小组任务,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增强学生责任感和课堂参与度,进而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在情景模拟、案例分析等小组任务中充分展示自我,锻炼了学生学以致用、团队协作的能力。

图3.72线上及线下课堂讨论照片

5.改变考核形式,加大过程性考核比例

  课程考核是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同时也是对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的评价。本次改革加大了过程考核,将闭卷考试成绩由原来的70%降为50%,将余出的20%并入过程考核中,给学生更多参与的环节,并在过程中采用了教师评定的方式,考查学生能否正确、完整表达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内容,胜任现场安全管理工作。

  其中,情景模拟环节考核设计如下:授课过程中学生按照要求进行了分组,完成相关隐患图片的查找工作,并在课堂上由其他小组进行隐患辨识,最后其他小组整体提交辨识结果,这样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的同时,增强了学生的沟通协调、团结协作的意识,让学生都能参与课堂,提升了课堂参与度和授课效果。

  小组报告环节考核设计如下: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设计,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各部分安全管控方案的提交,最终按照管控方案内容的全面性、合理性给出综合评价,具体成员的考核分值根据成员的职责分工以及参与情况综合评定。

企业事故案例分析环节考核设计如下:教师为各小组分配建筑施工事故方向,小组在此基础上,自行搜集、整理事故案例,进行案例展示、分析,并进行汇报;同时教师在授课环节也会搜集并展示事故案例,并在课堂上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分析,随后进行具体的展示。

6.积极融入课程思政,培养学生职业操守与爱国情怀

  “建筑安全”课程旨在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安全工程技术及安全管理领域基本知识和基础原理,具有安全工程师的基本素质和能力,适应建筑行业的需要,工作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懂专业、技能强、能合作、善做事”的具有一定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为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家国情怀、职业道德,以及严谨的学习态度、工作作风和端正的人生观、价值观。具体的价值目标如下:

(1)培养学生专业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能够掌握不同建筑工种的危险性及安全管理,能够利用科学的方法,及时发现施工现场存在的安全隐患,具备建筑施工安全技术以及建筑施工事故分析与处理能力,能够对施工过程中经常发生的类典型事故进行深入细致分析,对于未来所从事的安全管理工作所减负的社会责任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对自身的专业有认同感;

(2)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面对建筑行业突出的安全问题和严峻的安全管理形势,倡导学生有家国情怀,认识到生产安全问题同社会和谐稳定间的重要关系,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备所需的专业素质和梳理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

(3)培养学生沟通协调与团结协作的能力。安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大多从事管理岗位,十分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同时具备团队协作的集体意识。

为了达到上述目标,教师积极在授课环节恰当的融入思政元素,运用“红线意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国工匠”等相关思政内容,培养学生的专业使命感、认同感,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部分课程思政PPT如图3.74所示。